銀行公款違規(guī)“理財”金額超過20億元
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近兩年來,全國各地紀檢、審計系統(tǒng)查處的公款違規(guī)“理財”金額超過20億元。這其中,不乏因判斷、處置不當令公款損失的情形。
近年來,一些地方出現官員、財務人員挪用財政資金等公款,用于炒股、放貸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。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近兩年來,全國各地紀檢、審計系統(tǒng)查處的公款違規(guī)“理財”金額超過20億元。這其中,不乏因判斷、處置不當令公款損失的情形。
通常情況下,公款有著特定的用途。一些人挪用公款進行投資理財活動,不僅屬中飽私囊,社會影響十分惡劣,更重要的是,它極易延壓資金,形成風險。若真如此,不免傷及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,不利于政府相關部門工作職能的到位履行,不利于民生改善。
正基于此,我國對于公款使用與管理有著嚴格明確的規(guī)定,諸如絕不允許挪用公款進行所謂的理財。無論公款理財是否保值、收益多少、去向如何,只要是國家工作人員挪用公款營利,均涉嫌違法犯罪。即便獲得單位內部批準,違規(guī)使用公款尤其是財政專項資金理財,也屬于違反財經紀律,相關人員也要被問責。
據悉,針對財政資金使用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,財政部目前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半年的財政資金安全檢查工作。這樣做固然能起到亡羊補牢、防患于未然的作用,但顯然,僅憑財政部門的努力仍嫌不夠,還需多方力量的通力協(xié)作,各商業(yè)銀行絕不能袖手旁觀。借助于商業(yè)銀行力量防范公款違規(guī)理財,其著力點體現在兩方面:其一,在于把好理財資金“入口”關;其二,在于切實加強理財資金的風險評估。
從把好理財資金的“入口”關來說,銀行對于客戶購買本行的理財產品資金,要做好必要的篩查。公款違規(guī)理財的伎倆之一,就是不法公職人員借助下屬企業(yè)“瞞天過海”,利用下屬企業(yè)或機構的獨立賬戶,轉入財政資金后由其代辦各類理財。目前,各銀行肩負反洗錢的社會職責,對于異??蛻艏捌滟Y金使用情況,積累了一定的識辨經驗,在制度與技術上有著相對完善的應對舉措。如果銀行對于可疑客戶尤其是對公客戶多留點心,對于數額巨大的理財資金按規(guī)定采取相應的制度、技術監(jiān)控措施,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事先防范,使部分違規(guī)公款無緣進入理財領域。同時,此種嚴密的防范舉措也可威懾一些心存非分之想的公職人員,使之“不能為”、“不敢為”。
從切實加強理財資金的風險評估來說,商業(yè)銀行要認真守好風險評級底線。根據監(jiān)管要求,銀行應該對購買其理財產品的客戶狀況開展風險評級,客戶風險評級結果與購買的理財產品必須匹配。如此監(jiān)管要求,主要是更好地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利益,也可防止銀行在訴訟中被判定擔責。如果商業(yè)銀行在營銷理財產品過程中,嚴格按照監(jiān)管要求審慎操作,那么,即便有違規(guī)公款在事前未被準確識辨,在僥幸進入理財環(huán)節(jié)后,也有條件購買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,最大限度地防止公款受損。
信息首發(fā):銀行公款違規(guī)“理財”金額超過20億元